道德故事?7、乐善好施:李士谦,北朝魏齐人,富有,贷粮于乡邻,灾荒年无力还,李烧贷契,次年丰收,邻人还款,却拒绝。此故事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8、张良拜师:张良遇老人求鞋,送后,老人喜,予《太公兵法》。张良由此成为一代军师。此故事成为尊老敬老的典范。9、崔枢还珠:崔枢,唐人,与商同住,商死,遗宝珠,崔不受,那么,道德故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孔融让梨:孔融,东汉末年文学家,年幼时,与兄长共享梨,总是选最小的。父问故,答:“我是弟,应吃小者。”此故事传为兄弟友爱的佳话。
2、曾子避席:曾子,孔子弟子,孔子欲传道,曾子正坐,闻言即离席,立于席外,示敬。此故事成为尊师的典范。
3、千里送鹅毛:唐时,云南蛮首献天鹅,途中失之,只剩鹅毛。至长安,蛮首呈毛并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此故事象征心意胜于礼物。
4、三顾茅庐: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三往其庐,终遇。此故事成为求贤若渴的典范。
5、车胤囊萤:车胤,晋人,家贫,夏夜以萤照读,学识日进。此故事成为勤奋学习的典范。
6、身无长物:王恭归乡,族长辈求竹席,王恭以席赠之,自用草席。长辈惊问,答:“我无多余物。”此故事成为清廉的典范。
7、乐善好施:李士谦,北朝魏齐人,富有,贷粮于乡邻,灾荒年无力还,李烧贷契,次年丰收,邻人还款,却拒绝。此故事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
8、张良拜师:张良遇老人求鞋,送后,老人喜,予《太公兵法》。张良由此成为一代军师。此故事成为尊老敬老的典范。
9、崔枢还珠:崔枢,唐人,与商同住,商死,遗宝珠,崔不受,与尸同葬。此故事成为不贪钱财的典范。
10、舍身救友:荀巨伯,东汉人,胡围城,友病,荀留救友,胡兵感撤。
道德如同打开心扉的钥匙,它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以下是整理的名人道德修养小故事,期望对您有所启发。
故事一:列宁礼让女工
某次,列宁下楼梯时遇到一位女工端着水上楼。女工看到列宁,打算退回去让路。列宁却阻止她说:“你端着东西走了一段路,而我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特意把“请”字说得很清晰,很亲切。然后自己靠墙站好,等女工上楼后才继续下楼。列宁身为伟人,却谦逊有礼,展现出其伟大的品质。
故事二:以尊重换尊重
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位才子陆晓慧,他博学多才,待人接物非常客气。尽管他担任过多个王的幕僚,职位显赫,却始终谦逊有礼,对待来访者无论贵贱都一视同仁。有次,一位幕僚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认为他身为高官,这样做有失身份。陆晓慧却回答:“我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先尊重别人。”他始终坚持这一原则,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支持,政绩卓越。
故事三:道格拉斯帮林肯拿帽子
1861年3月4日,林肯总统在白宫东门口举行就职演说。当他登上演讲台时,发现台上没有桌子放置手杖和帽子,这让他感到非常尴尬。就在这时,联邦议员道格拉斯上前接过他的帽子,一直到演讲结束,道格拉斯才将帽子还给林肯。道格拉斯与林肯曾有过节,但他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展现出他的修养和气度。
以下是几个关于道德的小故事:
1. 舜的故事孝顺与宽容:相传舜的父亲、继母和异母弟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每次都逃脱了。事后,他不仅没有嫉恨,反而对父亲更加恭顺,对弟弟更加慈爱。这种孝顺和宽容的品质,最终使他赢得了帝尧的赏识,并被选定为继承人。
2. 亲尝汤药仁孝:汉文帝以仁孝闻名,侍奉母亲从不懈怠。当母亲卧病三年时,他常常不眠不休,衣不解带地照顾,甚至亲口尝过母亲所服的汤药后才放心让她服用。这种对母亲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
3. 啮指痛心感应与孝顺:曾参少年时家境贫寒,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于是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迅速返回家中,替母亲接待客人。这个故事体现了孝顺的感应力量。
4. 百里负米贫而孝:闵损早年家中贫穷,但他依然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这种在贫困中仍不忘孝顺的行为,彰显了他的高尚道德情操。
科尔伯格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他采用"道德两难法",即通过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来启发儿童思考道德问题。例如,汉斯偷药的故事,一个病危妇女的丈夫面临困境:药剂师的药能救她,但价格高昂,汉斯偷窃了药。科尔伯格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孩子们讨论:
汉斯偷药是否正确?讨论原因。
偷窃是否构成道德责任?为什么?
挽救生命的价值如何评估?为何?
偷窃的法律与道义问题是什么?
在困境中,汉斯应该如何做?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每阶段都有不同的道德推理特点。比如,前习俗水平1和2关注的是惩罚和互相满足,习俗水平3重视人际和谐,后习俗水平5和6则考虑社会契约和普遍伦理原则。这些阶段并非线性发展,而是相互影响,个体发展水平各异。汉斯的故事展示了道德推理在不同阶段的考量,同时也揭示了道德发展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扩展资料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 ,October 25, 1927 – January 19, 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道德之光,照亮心灵
道德是心灵之美:外貌的华丽并非真正的美,道德才是最为纯朴的美。它如同宝石的镶边,让人生更加灿烂夺目。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就如同失去了灵魂,生活会变得空洞而乏味;而拥有道德的人,则能体验到关爱、温暖和快乐,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
小事见大德:在班级的一次考试中,一位同学在凳子上吐痰,这一行为虽小,却反映出了其道德的缺失。道德不仅关乎大事,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品质和思想。
道德助力成功:一位60多岁的农场主,尽管忙碌,仍坚持赞助青少年眼疾患者协会,他的善举不仅帮助了他人,也让自己收获了快乐。同样,一名学历偏低的年轻人在应聘时,因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而被录取。这些故事告诉我们,道德有时会成为迈向成功大门的钥匙。
道德是人生的基石:人生就像一只船,道德便是船桨。拥有道德的人,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前进,到达成功的彼岸;而缺乏道德的人,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最终回到原点。因此,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让道德之光照亮我们的心灵。
以上就是道德故事的全部内容,科尔伯格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他采用"道德两难法",即通过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来启发儿童思考道德问题。例如,汉斯偷药的故事,一个病危妇女的丈夫面临困境:药剂师的药能救她,但价格高昂,汉斯偷窃了药。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