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古诗?1、《送链者绝和甫至龙安微雨》——宋代:王安石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译文:野外的烟气和冰冷的雨水加重了悲伤的情绪,泪水不自觉地打湿了衣衫。除了春风吹绿的河岸,其余景象都与送你过江的那一幕相同。2、《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那么,王安石的古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诗词名: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会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另外送你咏竹的诗词:
【咏竹诗】
怀风枝转弱。防露影逾浓。既来丹穴凤。还作葛陂龙。
【咏竹诗】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竹枝词】李涉
十二山晴花尽开,楚宫双阙对阳台。
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
【竹里】李涉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竹】戴叔伦
卷箨正离披,新枝复蒙密。
翛翛月下闻,褭褭林际出。
岂独对芳菲,终年色如一。
【咏竹诗】
窗前一丛行。青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离故枝。月光疏已密。风来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但恨从风箨。根株长别离。
【咏檐前竹诗】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得生郡户牖。不愿夹华池。
【和黄门卢侍御咏竹】张九龄
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
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
【严郑公宅同咏竹(得香字)】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王安石的古诗主要包括以下几首:
《梅花》
内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简介:这首诗通过描绘梅花在寒冷中独自绽放的景象,赞美了梅花高洁、坚韧的品质。
《元日》
内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简介:此诗描绘了春节时的喜庆景象,包括燃放爆竹、饮用屠苏酒、更换桃符等传统习俗,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泊船瓜洲》
内容: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简介: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停泊在瓜洲时,眺望家乡钟山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尤为著名,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意境广受赞誉。
《咏竹》
宋代: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译文:人们爱竹直而有节,且生来清瘦,更赞美它越老越坚硬、刚强。竹子曾与蒿草、蒺藜同受雨露的滋润,最终则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
扩展资料
诗的头两句赞扬了竹的不可毁其节的刚正,后二句又指竹勇于同大自然的各种考验相抗,不怕风吹雨打,不怕霜煎雪熬,这首诗作将作者百折不挠的气概与宏伟博大的抱负跃然纸上。
自古以来,竹子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历代文豪也为竹子留下了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千古名篇。
关于竹子的习性,有“蛰伏五年,一月而生”的。意指竹子要在地下蛰伏数年来形成广大的根茎网络,汲取足够的营养,蓄势待发,一旦露头,变以每天几十厘米的速度成长,在一个月内便可以长成。这一习性一直在鼓励人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送链者绝和甫至龙安微雨》——宋代:王安石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译文:野外的烟气和冰冷的雨水加重了悲伤的情绪,泪水不自觉地打湿了衣衫。除了春风吹绿的河岸,其余景象都与送你过江的那一幕相同。
2、《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京口与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而钟山却被几座山峦所阻隔。春风再次染绿了江南的岸边,明月何时才能照亮我回家的路?
3、《春夜》——宋代: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译文:夜深了,香炉中的香灰已经燃尽,漏壶的滴答声也渐渐微弱。春风带来丝丝寒意,春天的景色却让人难以入眠,只见月光下,花影婆娑映满了栏杆。
4、《北陂杏花》——宋代: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译文:春天的水波环绕着盛开的杏花,花与水中的倒影争奇斗艳。即使春风吹落了花瓣,它们如雪般飘落,也远比南陌上的花瓣被车马碾成尘土要美。
5、《初夏即事》——宋代: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译文:石桥和茅草屋旁弯曲的小径,流水潺潺流过两个池塘。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以上就是王安石的古诗的全部内容,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春夜 宋代: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北陂杏花 宋代: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