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乐不思蜀比喻什么人

  • 作文大全
  • 2025-09-14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说的是蜀后主刘禅,这个成语来源于刘禅在异国他乡晋国的生活状态,用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很快乐,不想再回到以前的环境中的情形,同时也有讽刺忘本之意。乐不思蜀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故事讲述了蜀国被攻陷后,刘禅作为俘虏被带到晋国。司马昭故意安排歌舞,那么,成语故事乐不思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乐不思蜀的来历故事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为政,争夺天下的霸权。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个关于蜀国后主刘禅的著名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乐不思蜀”这一成语。

故事背景

刘备,作为蜀国的开国皇帝,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即人们常说的刘阿斗。刘备深知自己儿子的能力有限,因此特别嘱咐丞相诸葛亮要尽心尽力辅佐刘禅,确保蜀国的稳定与繁荣。然而,刘禅却并未能承担起这份重任,他性格懦弱,缺乏治国才能,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将国家大事完全交给了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在世时,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努力,使得蜀国能够与魏、吴两国保持鼎立的局面。但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国力逐渐衰弱,最终在公元263年,魏国大军攻入蜀国,刘禅为了保命,选择了投降,成为了魏国的俘虏。

成语来源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为“安乐公”,并给予他优厚的待遇,让他继续在许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然而,魏国的权臣司马昭对刘禅仍然心存疑虑,担心他表面顺从,实则暗藏野心,于是决定试探一下他。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并在席间安排了蜀地的歌舞表演。

乐不思蜀的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被俘后,在敌国享受生活而忘记故国的故事

故事背景:三国时期,蜀汉被魏国所灭,刘禅作为蜀汉的末代皇帝被俘至洛阳。司马昭作为魏国的权臣,为了试探刘禅是否还有复国之心,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来观察他的反应。

刘禅的表现:在宴会上,当看到蜀国的节目时,旁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他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当司马昭问他是否会思念蜀地时,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郤正的指点:随侍刘禅的郤正认为刘禅的回答过于直白,可能会让司马昭起疑心,于是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应该哭泣着回答思念蜀地,因为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

司马昭的识破:后来司马昭再次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时,刘禅按照郤正教他的话回答。但司马昭一听便识破了,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承认了自己的回答是郤正所教。

成语寓意:“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新环境中过得非常快乐,以至于忘记了原来的地方或事情。它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忘本或缺乏家国情怀的人。

乐不思蜀比喻什么人

乐不思蜀说的是蜀后主刘禅,这个成语来源于刘禅在异国他乡晋国的生活状态,用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很快乐,不想再回到以前的环境中的情形,同时也有讽刺忘本之意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故事讲述了蜀国被攻陷后,刘禅作为俘虏被带到晋国。司马昭故意安排歌舞,并试探地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的随从都表现出伤感与难过,但刘禅却回答说在这里很快乐,自己并不想念蜀国。这一行为被后人用来讽刺刘禅的忘本。然而,也有人认为刘禅这样回答是为了博取司马昭的信任,以此来保住自己的性命。

对刘禅的真实评价

虽然刘禅因为乐不思蜀被批评为忘本的昏君,但实际上的刘禅可能并不是如此。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伟大,刘禅被贬低成了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事实是诸葛亮离世后数十年蜀国才灭国。在史书中,也没有对刘禅的行为进行明确的负面评价。很多古人评价刘禅是难得一见的宽厚之主,而且刘禅的很多行为可以从御臣角度和自保角度进行解释。因此,刘禅也不能说毫无可取之处。乐不思蜀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片段,不能完全代表他的全部。

乐不思蜀原文及翻译注释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发生于蜀汉灭亡之后,主要的人物有刘禅、郤正和司马昭。原文如下:

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这段话的大意是:有一天,司马昭询问刘禅说:“你是不是很想念蜀地”刘禅回答道:“在这里非常快乐,一点不不想。”事后,大臣西征偷偷提醒刘禅说:“如果下次司马昭再问这个问题,您应该哭着告诉他,先人都在蜀地长眠,自己朝思暮想,每天都在惦记。”

不过多久,司马昭果然再度问起了这个问题。刘禅便按照郤正的嘱咐回答。没想到司马昭却认为刘禅这句话非常像郤正的语气。刘禅大惊失色,对司马昭表示:“您说的没错,就是郤正教我这么说的。”司马昭哈哈大笑,从此不再提防刘禅。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从刘禅“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中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也就是“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忆苦思甜是其反义词。

随着这句成语的流传,世人都记住了一个名为刘禅的无能昏君,还有戏言称之为扶不起来的阿斗。

乐不思蜀最佳答案

成语“乐不思蜀”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刘禅的故事

故事背景:三国时期,蜀国被魏国所灭,刘禅被俘虏到魏国都城洛阳。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是否还有复国之心,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来观察他的反应。

主要情节:在宴会上,当看到蜀国的节目时,旁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表现得无动于衷,甚至欢乐嬉笑。当司马昭问他是否会思念蜀地时,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后续发展:随侍刘禅的郤正建议他,如果司马昭再问起,应该表现出对蜀国的思念之情。但当司马昭再次询问时,虽然刘禅按照郤正的话回答,但司马昭却听出了郤正的语气,刘禅因此大惊失色,承认了这一点,引得左右的人都笑了。

成语含义:“乐不思蜀”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新环境中过得很好,以至于忘记了原来的地方或旧有的生活,不再想回到过去。常含贬义,暗示其忘本或缺乏归属感。

以上就是成语故事乐不思蜀的全部内容,乐不思蜀成语故事如下:故事背景:在三国时期,刘备在蜀地建立了政权,并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刘禅,即阿斗。诸葛亮作为丞相,辅佐阿斗治理国家,使得蜀国一度因诸葛亮的智谋而繁荣。然而,阿斗继位后沉溺于享乐,对国事漠不关心,导致国家逐渐衰弱。成语来源:当魏将邓艾攻破蜀地后,蜀汉灭亡,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