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舒婷诗集,舒婷最出名的5首诗

  • 作文大全
  • 2025-09-16

舒婷诗集?《双桅船》是现代诗人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借用一艘双桅船的口气,向连绵的海岸倾诉思慕,呈现出对爱的飘零感伤,以及对此超越的内在真实而矛盾的情感,表现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人性和人道主义复归的呼喊。那么,舒婷诗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舒婷最出名的5首诗

上面回答了很多,个人比较喜欢这一首的结尾

女侍

作者:舒婷

菊以晚装出场

秋的奢华为之不成章法

那只

心慌意乱的拨浪鼓

昏头昏脑只想夺门而出

菊在浊流之上

紫红地安静

误入城市已是悲哀

插足于白色餐桌

虽说纤尘不染,无奈

与泡沫红茶铁板牛排

步步为营

淑女的沧桑就是

晕醉着脸儿

伫立在一具古典花瓶中

东篱是乡愁

舒婷诗歌选集

"我若爱你,决不做攀缘的凌霄花"是现代著名诗人顾城的作品,以下是该诗的全文:

我若爱你,

决不做攀缘的凌霄花,

纵然万劫万劫,

不再相见。

我若爱你,

决不做等候的囚徒,

纵然海角天涯,

永不重逢。

我若爱你,

决不做无尽的追寻,

纵然云烟过处,

不再相寻。

我若爱你,

决不做红尘的过客,

纵然世事如烟,

亦不忘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态度和决心,他宣称如果爱一个人,就绝不会做那攀缘凌霄的花朵,不会追随着对方无尽地等待,不会在纷繁的世界中追寻,也不会成为红尘中的过客。即使经历万劫不复,即使海角天涯,即使云烟过处,即使世事如烟,他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对爱的坚守。这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纯粹爱情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爱的坚定信念。

巴尔蒙特诗集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决不象攀缘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语言。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红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舒婷最火的三首诗

《赠》是舒婷的一首诗,她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尊重。诗中写道:“我为你扼腕可惜,在月光流荡的舷边,在那细雨霏霏的路上,你拱着肩,袖着手,怕冷似地深藏着你的思想。”舒婷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朋友的孤独与忧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与不忍。在诗的另一段,舒婷写道:“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这句诗中,舒婷表达了自己想要帮助朋友,却又担心自己的介入会破坏朋友的独立与自由。接着,舒婷写道:“我为你举手加额,为你窗扉上闪熠的午夜灯光,为你在书柜前弯身的形象。”在这一段中,舒婷表达了对朋友夜晚读书的敬佩与赞赏,同时也暗示了朋友的勤奋与执着。

当朋友向她袒露心声时,舒婷写道:“说春洪又漫过了你的堤岸。”这句诗中,舒婷用春洪比喻朋友内心的波动与不安,同时也暗示了朋友的觉醒与成长。在诗的另一段中,舒婷写道:“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这句诗中,舒婷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与关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接着,舒婷写道:“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在这一段中,舒婷表达了自己想要帮助朋友,却又担心自己的介入会破坏朋友的独立与自由。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舒婷诗选有哪些

北戴河之滨

那一夜

我仿佛只有八岁

我不知道我的任性

要求着什么

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

引我走向沙滩

在那里温柔的风

抚摸着毛边的月晕

潮有节奏地

沉没在黑暗里

发红的烟头

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

你嘲弄地用手指

捺灭那躲闪的火星

突然你背转身

掩饰地

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

海怎么啦

什么也看不见你瞧

我们走到了边缘

那么恢复起

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

回到冰冷的底座上

献给时代和历史

以你全部

石头般沉重的信念

把属于你自己的

忧伤

交给我

带回远远的南方

让海鸥和归帆

你的没有写出的诗

优美了

每一颗心的港湾

以上就是舒婷诗集的全部内容,舒婷的诗中,多用第一人称的“我”,如《双桅船》;或用第二人称的“你”,如《寄杭城》。而更多的是我、你兼用,如《祖国啊,祖国》 《致橡树》 《赠》《秋夜送友》等。目的是为了突出诗的主体(第一主体“我”或第二主体 “你”),达到倾诉式、对话式或书信式的抒情效果,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